眉修飾的歷史及文化觀
人類是唯一懂得藉由身體器官的外在修飾以達到基於美觀為目的、或因宗教的理由、或符合當時社會規範為理由的動物。自古以來就有紋身或將金屬等飾物刺入身體的習俗或習慣。當然各有各的文化、宗教、及藝術上的理由。眉毛的修飾自然而然也是自古以來許多國家或種族所重視的,也是反應當時文化背景的一環。
我想日本的能劇中的能面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對於眉毛修飾重視的一種表現。日本最早期對於眉毛的修飾稱作「引眉」。所謂的引眉是日本自奈良時代到江戶時代日本女性的眉毛化粧法。其方法是將眉毛整個剃掉或拔掉。在整個眉剃掉或拔掉之後再用墨重新描繪出細細弓形的眉毛出來。而在平安朝時代,眉毛的修飾法起了革命性的改變,從平安時代到安土桃山時期,眉毛的修飾法改變為除了將原有的眉毛剃除掉或整個拔掉之後在比原來眉毛高的位置以墨描繪出長圓狀的所謂的「殿上眉」。而在室町時代之後這殿上眉的位置擺得更高,高到有如所謂「能面」的臉譜般眉毛的高度。而到了江戶時代初期轉變成為已婚婦女的標誌。江戶中期之後又轉變為在剃或拔完原本眉毛之後在原來的眉毛之處以墨再描出眉毛的形狀,江戶末期甚至演變為僅剃或拔而已,不再以黑墨畫上眉形,所以又稱作「青黛」。
而在中國古代各個不同時期也流行著不同的眉毛樣式,這足以代表當時的化妝文化及審美觀念,而由流傳下來的史籍詩賦更可散見許多與眉毛相關的描述,其中以白居易及溫庭筠、及李白的詩描述最多。其實蛾眉並不始於唐朝,而是自秦開始就為當時婦女所爭相描摹。到了漢代則是以遠山眉、廣眉、八字眉為主流,所謂「城中好廣眉」由此可見一般了。盛唐時期,對於化妝的盛行與注重也是令人吒舌的,而唐明皇更是有「眉痴」的稱號。而眉毛的描繪風氣更是達於頂盛!當時流行有15種以上的眉型,而以濃、潤、長為主流。基本上在盛唐時期流行纖細而長,到了晚唐則是流行短、寬而上揚。元朝當時宮廷妃子則流行一字眉。明代之後則慢慢以細而長且彎的柳葉眉為趨勢,這可從當時流行的人物畫冊中得知。
而古文明代表之一的埃及文化中,對於化妝的文化更是先進,當時流行的眉毛是又黑又粗又長的濃眉,不管男女,這樣的眉形視為美的代表,這可在許多雕像及埃及壁畫中呈現出來,埃及豔后是為代表。當時已發明了化妝墨這樣的產品來作為眉毛的修飾與裝扮。可見當時文化背景下對於眉毛是如何的重視了。又有一則傳說,據說當時古埃及視貓為神明的代表,極為重視,若某家所豢養的貓死了的話,該宅戶的主人要將眉毛整個剃掉以示哀悼之意。而相反的在中古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背景下,當時保守的民風及宗教文化的推波助瀾下,當下流行的婦女裝扮為高額,以顯示為智慧的象徵。所以甚而將眉毛及前額髮際的頭髮給剃掉。而在古代斯里蘭卡的僧侶更是將眉毛給剃除。所以對於眉毛的修飾及裝扮完全反應了當時的宗教及文化觀。